
2021年初,习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十六字要求,号召党员、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要全身心投入,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钱投·物业管理党支部积极响应号召,谋划喜迎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现推出党史学习系列之党史荟萃八月月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五月都有哪些党史大事记吧!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所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等武装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占领南昌。这次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8月3日开始,前委率领部队陆续撤离南昌。在南下途中,起义部队于9月底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保存下来的武装,一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粤赣湘边界地区打游击。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享年75岁。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和马克思是“挚友“,他俩共同撰写了享誉全球的《共产党宣言》以及《资本论》等。
1927年8月7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首先由共产国际代表罗米纳兹就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报告。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作报告。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这次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党指明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1945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对苏联对日宣战发表声明说:中国人民热烈欢迎苏联对日宣战。“由于苏联这一行动,对日战争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盟国作战。”这一声明编入《毛泽东选集》时,题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苏联参战后准备进占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指示》。10日至11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受降及对日展开全面反攻等七道命令,命令华北、华中和华南各解放区的人民军队,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器,接受日军投降,并命令在冀热辽边区的人民军队迅速深入东北。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各地向日伪军陆续开展了全面反攻。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订,自10月23日起生效。1972年中日两国建交时,曾宣布将就缔结和平友好条约举行谈判,但此后由于日方在“反霸条款”等问题上提出异议,直到1977年仍未取得进展。1978年7月,中日重开缔约谈判。8月10日,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外相,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于缔约问题及反霸问题的立场。8月12日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在北京签订。这一条约的签订,为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建立了更加稳固的基础,为两国进一步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向公众宣布接受无条件投降。日本宣布投降后,日军并没有立即停止作战。中国解放区军民的反攻仍在继续。9月2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巡洋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日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分别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日本帝国大本营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1952年8月17日至9月22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苏联,就“一五”计划轮廓草案与苏联有关方面交换意见,争取苏联的援助。斯大林在同周恩来等的会谈中,对中国的五年计划提出一些原则性建议,并表示苏联愿意对中国的五年计划建设在资源勘探、企业设计、设备供应、提供技术资料、派遣专家及提供贷款等方面尽力给予帮助。经过会谈,两国签订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公报》和中苏两国外交部长《关于延长共同使用中国旅顺口海军基地期限的换文》。
1940年8月20日至翌年1月下旬,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因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故称“百团大战”。仅前3个半月,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8万人,俘虏大批伪军和日军,破坏铁路474公里,公路1500多公里,车站、桥梁、隧洞260多处,摧毁了大量敌堡和据点,严重地破坏了正太铁路和井陉煤矿。这次战役给敌伪以很大打击,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其所领导的军队的威望,对坚持抗战、遏制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1920年8月22日,《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正式出版。其译者是曾担任浙江一师国文教员的共产党员陈望道。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全译本,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初版不过一个月就全部售完。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傅朝枢,进一步阐述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政策。邓小平指出,台湾不搞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不变,外国资本不动,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我们要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但是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两岸实现“三通”没有先决条件。
1945年8月28日,中共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8月25日,鉴于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赴重庆进行谈判。同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的主张;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实施避免内战和实现民主政治等为主要内容的六项紧急措施。26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美国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飞抵重庆。毛泽东等到达重庆,受到各阶层人民的热烈欢迎,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全体会议。马林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建议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起初,与会的中央执行委员不赞成马林的建议。经过马林的解释和说服,并经过充分讨论,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先加入国民党,同时劝说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政策由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的转折点。西湖会议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张国焘等首先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是党内大多数人对于这种做法仍有疑虑。直到一年以后,西湖会议的决定才得到贯彻执行。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杭州党史馆
- END -